书途问道
翟永华
慢、慢、慢
1982年中秋节前,我去拜访河南著名书法家毛秉乾先生。
毛先生学识渊博,功力深厚,且平易近人,热心书法教育事业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我呈上习作,毛先生仔细看后频频颔首,称赞我有天赋、有潜力。同时也指出不足:不古拙。问题在于行笔太快。他解释到:太快就会把字中该有的动作省略了,这样就飘,就少了功力。几句话,如醍醐灌顶,让我猛醒。一小时后,我起身告辞。先生坚持送我,我们边走边聊,一直到宾馆门口。临别时,毛先生拉着我的手说:“以后看古帖要细,运笔要注意三个字:慢、慢、慢”。此三字箴言让我受用终生。
顶住笔
1999年,我在中国书法院学习。那里高人云集,有十余位书法名家教授书法课。
一日下午,我在教室临米芾《虹县诗》。兴酣之时,忽然听到“要顶住、顶住笔写”,如当头棒喝。原来是白砥老师。他在我书写之时,轻轻走到我背后,已品察良久。“要顶住、顶住笔写”——当时我并未完全理解这句话。但这个场景却难以忘记,也常深深琢磨。终于有一天,我忽然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——就是铺毫用笔。
力之舞蹈
200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,刚上完课的张爱国老师应邀参加我们的小型宴会。与会的有巩海涛、赵远方、辛加仁诸同学兄弟。张老师不擅饮,但面对他喜欢的青年才俊,不免开怀畅饮。三巡过后,张老师妙语连珠:“舞蹈是行为艺术的绽放,书法是性情的流露,更是修养的蕴藉,我觉得书法是力之舞蹈……”
力之舞蹈?听闻此言,我心头一颤,比喻真是形象!十多年来,这句话一直让我回味无穷。
浓墨为宜
2000年初春,中国美院教学部搞了一次学生作品大赛。我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,创作了以曾巩《墨池记》为内容的六尺条幅。一周后,有同学相告此作获一等奖,闻后我既喜且疑。
不久中国美院首届学生书法作品大赛展揭晓,证实了这一事实。开幕式上,章祖安、吴小华、王冬龄、白砥、张爱国诸位老师一一列坐。参观展览时,诸位老师来到我的作品面前驻足品评,我请众老师批评指正。章祖安看看我,微笑着说:“祝贺你啊!这件作品是唯一全票通过的。钟繇、二王、王宠的影子都有,还有点隶意和行书的味道,并体现出自己的理解领悟。”他浙江味儿的普通话语音很重,但我听得明白。
欣喜之余,我再次恳请诸位老师提意见。章先生略加思索曰:“楷书以浓墨为宜,淡墨伤神。”
起、行、收
2006年秋,我到中国书法院学习。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沃兴华先生为我们授课。沃先生是全国著名书法家,博闻强识,学养深厚,讲课时旁征博引,声情并茂,极有感染力。他的不少精辟之语,让我至今难忘,且终生受用:写碑时用笔要沉稳,把笔扎进纸里,行笔时要竭力与之争,不期颤而颤,线条要像犁头翻出的泥土一样有厚重感、苍劲感。写帖时一定要注意细节,牵丝映带是帖学最精微之处,要坐下来、静下来。汉字结字、章法要以方正为主,方正是汉字基本形,打破呆板要变形,但不能过,过了就不自然,不大气。篮球三步上篮就像书法中一条线:起、行、收。
作品贵在“品”
2007年春天,我在中国书法院学习。石开老师给我们上课二周,一次他在讲授如何欣赏书法和篆刻时说:“好的艺术作品就像和人打交道,第一次接触感觉不错,再接触有故事,再进一步了解有深厚的学识修养,有独特的见解。好的书法作品和篆刻得经得其品,越品越有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,作品贵在‘品’。”